平衡疼痛----足踝调节之软组织元素
你的位置:富达注册 > 业务范围 > 平衡疼痛----足踝调节之软组织元素
平衡疼痛----足踝调节之软组织元素
发布日期:2024-06-24 17:13    点击次数:191

足踝调节为涉及小腿、踝关节周围及足的运动平衡力学调节适应过程,是一个整体调节单位,包括与其相关的骨性元素与软组织元素。

软组织元素

    对足踝产生力学影响的软组织元素包括限制性结构的关节囊、韧带和动力性结构的肌肉、肌腱。另外还有缓冲结构的脂肪组织及走行在软组织内的神经、血管。

骨与骨的可动连接体现出关节的作用,关节囊是维持关节功能的重要结构,在保持关节腔密闭和负压的同时,有规律地分泌滑液来保持关节面的润滑性,减少关节面的摩擦,增加关节运动的正常顺畅性。当各种因素导致关节面摩擦力增加时,会反馈性地增加滑膜向关节腔内分泌滑液的量。如果滑液分泌量超过其吸收能力或关节囊壁上的毛细血管受到异常挤压时,就会出现关节囊水肿及关节腔积液。

足踝的骨关节较多,需要很多韧带的固定来稳定足踝的空间结构,其中包括深层的踝关节内侧副韧带、踝关节外侧副韧带、距跟骨间韧带、颈韧带、跟骰背侧韧带、分叉韧带、足底长短韧带、跟舟跖侧韧带等;浅层的屈肌支持带、伸肌支持带和腓骨肌支持带。

踝关节内侧副韧带呈三角形,又称为三角韧带。三角韧带宽而坚韧,其顶点附着于内踝,基部呈扇形向下分为胫舟、胫距和胫跟纤维。

有限制踝关节、距下关节、距舟关节外翻的作用。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包括前、后距腓韧带与跟腓韧带。前距腓韧带和跟腓韧带可视为一组,在绝大部分踝背屈与跖屈角度时,共同限制踝关节内翻动作。后距腓韧带将距骨稳定在踝关节内,特别是在足踝完全背屈时限制距骨的过度外展。

距跟骨间韧带和颈韧带直接连接在距骨和跟骨之间,这些宽阔而扁平的韧带斜向越过跗骨窦内,提供了距下关节最大的非肌性稳定性。限制距下关节所有极限动作,尤其是内翻。当踝部发生急性扭伤后,骨间韧带和颈韧带较深,拉伤后局部水肿影响血液循环,比跟腓韧带和距腓韧带损伤修复慢。

跟骰背侧韧带强化跟骰关节囊背外侧功能。分叉韧带强化跟骰关节的背侧功能。足底长、短韧带强化跟骰关节的跖侧功能。跟舟跖侧韧带即弹簧韧带。是一段粗厚且宽阔的胶原组织,直接支撑住距骨头内侧和跖侧凸面,形成距舟关节结构性的底和内侧壁。弹簧韧带的弹性很小。

屈肌支持带连接胫骨内踝与跟骨内侧,与距骨、跟骨围成踝管,其间有胫骨后肌、趾长屈肌、长屈肌肌腱和动脉、静脉、神经通过,是约束踝内侧张力的浅层结构。当足跖屈肌腱过度应用,摩擦增多水肿后,踝管内压力增加,出现踝管综合征。

伸肌支持带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约束有足背伸作用的胫骨前肌、趾长伸肌、长伸肌。足过度背伸应用,摩擦支持带水肿,出现足背腱鞘囊肿。

腓骨肌支持带包括腓骨肌上支持带和腓骨肌下支持带,是腓骨长短肌的踝部约束结构,长期踝内翻牵拉肥厚,挤压腓骨长短肌肌腱,出现足外翻、背屈无力。

前足的力学缓冲结构——跖盘。跖盘为跖骨远端足底部韧带与籽骨共同形成的力学保护结构。在站立和行走时,通过跖盘的肌腱免受压力的冲击,各跖盘间的相互连接使前足更稳定。

足踝的外在肌和内在肌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跖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伸肌、踇长伸肌、踇长屈肌、趾长屈肌、趾短伸肌、踇短伸肌、足底方肌、小趾短屈肌、小趾对掌肌、趾短属肌、踇展肌、踇收肌、踇短屈肌、小趾展肌、蚓状肌。

腓肠肌(图2-2-1)位于小腿后筋膜室浅层,受小腿后侧筋膜约束。内侧头起于股骨内侧髁后面,外侧头起于股骨外侧髁后面,通过跟腱止于跟骨后面。收缩时有屈膝和踝跖屈作用。

图片

比目鱼肌(图2-2-2)位于小腿后筋膜室深层,慢肌纤维含量较高。起于胫骨后面和比目鱼肌线、腓骨头后和近端,通过跟腱止于跟

骨后面。收缩时有踝跖屈作用。比目鱼肌为姿势肌,在维持足踝背屈姿势时持续发挥跖屈作用。踝长时间跖屈负重时比目鱼肌容易出现黏弹性紧张。

图片

跖肌起于股骨外侧髁上线远端,通过跟腱止于跟骨后面。收缩时有踝跖屈、前足内旋作用。

胫骨前肌(图2-2-3)位于小腿前筋膜室内。起于胫骨外侧髁、胫骨外侧半和小腿骨间膜,止于内侧楔骨跖面和第一跖骨底。收缩时有踝背屈和足内翻作用。

图片

踇长伸肌(图2-2-3)位于小腿前筋膜室内。起于腓骨前面中部和小腿骨间膜,止于第一远节趾骨背面。收缩时有踇趾背屈、踝背屈和足内翻作用。

趾长伸肌(图2-2-3)位于小腿前筋膜室内。起于胫骨外侧髁、腓骨近端前面和小腿骨间膜,经4条肌腱止于2~5趾中节及远节趾骨背面。收缩时有2~5趾背屈、踝背屈和足外翻。

趾短伸肌起于跟骨外侧近端、跟骰关节近端,发出四条肌腱,一条附着于大趾背面,其他三条分别附着于2~4趾长伸肌腱上。

胫骨后肌(图2-2-4)位于小腿后筋膜室深层。起于胫骨后外侧、腓骨内侧近端2/3和骨间膜,止于足舟骨粗隆、第1~3楔骨、骰骨、第2~4跖骨底。收缩时有踝跖屈和足内翻作用。

图片

踇长屈肌(图2-2-4)位于小腿后筋膜室深层。起于腓骨远端后面和小腿骨间膜,止于第一趾骨底跖面。收缩时有趾跖屈、踝跖屈和足内翻作用。

趾长屈肌位于小腿后筋膜室深层。起于胫骨后面中部,止于第2~5趾远节趾骨底跖面。收缩时有2~5趾跖屈、踝跖屈和足内翻作用。

腓骨长肌(图2-2-5)位于小腿外侧筋膜室内。起于腓骨头和腓骨外侧2/3,止于第一跖骨和中间楔骨外侧面。收缩时有踝跖屈和足外翻作用。

腓骨短肌(图2-2-5)位于外侧筋膜室内。起于腓骨外侧面远端2/3,止于第五跖骨粗隆外侧面。收缩时有踝跖屈和足外翻作用。

图片

踇短屈肌起于骰骨掌面与外侧楔骨及部分胫骨后肌肌腱上,外侧肌腱与踇内收肌连于大趾近端趾骨基部外侧,内侧肌腱与踇短展肌(图2-2-6)一起连于近端趾骨基部内侧。踇短屈肌内侧肌腱与踇短展肌在内侧纵弓压力增加时对踇外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图片

足底方肌起于跟骨底面两侧及跟骨结节,止于趾长屈肌腱的外

缘。是趾长屈肌跖屈足踝的重要力学纠正部分,避免了穿行内踝的趾

长屈肌拉偏趾骨。

足踝的脂肪缓冲结构包括踝后脂肪垫、跗骨窦脂肪组织、跟底脂肪垫。

踝后脂肪垫又称跟腱前脂肪垫(图2-2-7),位于跟骨上面的跟腱与踝关节之间。在足踝运动中维持踝关节和距下关节的后关节面严密性,使跟腱在回落的过程中得到缓冲,使足踝跖屈时胫骨后缘与跟骨上缘有良好的缓冲,同时缓冲对踝管内血管神经的压力。当足踝跖屈应用(如下坡动作、穿高跟鞋、出租车司机驾驶操作用脚等)过多时,踝后脂肪垫长期受到高压刺激,容易蓄积炎症物质,出现软组织损害。

图片

跗骨窦脂肪组织位于距下关节的后关节与前、中关节之间,维持距下关节的严密性,在足踝运动中起到距骨与跟骨之间的软性缓冲作用。尤其在足踝路屈支撑身体的行走过程中起到缓冲距骨与跟骨的骨性冲击作用。当足踩屈在行走过程中成用过多时,跗骨窦脂肪组织长期受到高压刺激,容易蓄积炎症物质,出现软细织损害。如上下坡的反复应用、穿高跟鞋等。跗骨窦是个较封闭的结构,一日出现水肿,自行消退很慢。

跟底脂肪垫为跟骨下方的脂肪组织,介于跟骨与足跟皮下组织之间,有时与跟骨间有滑囊存在。在足跟着地时有缓冲跟骨与支持面冲击力的作用。当足跟冲击地面增多时,此处会蓄积炎症,出现走路时跟底痛。

足踝部的血管和神经:踝前有足背动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腓浅神经腓深神经、足背内侧皮神经、足背中间皮神经。而足背外侧神经位于足踝外侧。踝后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通过,由屈肌支持带、跟骨内侧面和内踝围成的踝管,同时有跟内侧神经分布于足跟内侧。足踝后外侧有腓肠神经通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老中医临床经验:亲身经历的七种误治